关于本馆
本馆概况
历史沿革
政务公开
本馆动态
联系我们
馆情数据发布
文明创建
读者指南
馆藏介绍
服务项目
办证须知
开馆时间
地理位置
读者须知
图书馆常识
馆藏资源
文献检索
视障人阅览室
古籍资料
地方文献
数字资源
电子资源
文化讲堂
电影服务器
数字图书馆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读者园地
互动留言
网上预约
网上续借
网上荐书
读者排行榜
书刊排行版
新书推荐
赠书芳名录
少儿园地
活动预告
少儿新书
童网精选
少儿数字图书馆
本地特色
特色资源
在线展览
视频资源
关于本馆
历史沿革 -> 关于本馆 -> 首页
宝应县图书馆历史沿革概况简介
发布时间:2008-04-07  点击次数:10730次

宝应县图书馆历史沿革概况简介

  1924年﹙民国十三年),当时劝学所﹙后改为教育局)于县城北门外创办的平民教育馆改名为通俗教育馆,设阅报、图书两室,时刘育初任馆长。

  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党县党部募集资金两千元,创办的中山教育馆,并恢复嘉庆元年改建的画川书院,通俗教育馆又改名为民众教育馆,时刘育初、朱沐如、王杏生任馆长。

  1948年底﹙民国三十七年)县城解放,由我党接收的民众教育馆改为人民教育馆,时徐诚之任馆长。

  1952年人民教育馆正式命名为宝应县文化馆,其图书业务仍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金家瑞等人负责管理。

  1956年11月筹建图书馆,全称为宝应县图书馆,颜巨贤任馆长,并陆续调姜启龙、费士安等人为图书管理员,宝应县图书馆正式建立。时馆内藏书七千多册,报纸十七种,期刊三十多种,并接收县文物管委会古籍一万四千多册,开放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综合外借处等部门;举办农业社区图书管理员培训班、基层管理员座谈会、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开辟阅读流动站、集体借书小组等。

  1958年1月,中央文化部副部长陈克寒同志来馆视察。

  1959年1月,顾立余同志任馆长。2月,图书馆迁于文化馆馆舍﹙即县城小桥庵﹚, 原馆舍交给宝应报社。

  1960年10月同文化馆合署办公,设立基藏书库、外借处、综合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暂停,后外借处迁于县城叶挺路127号平房内。

  1963年期间,省博物院调走馆内珍藏的部分古籍图书、拓片、清代《申报》、《新闻报》及古字画等总计26箱。此后,古籍书库迁至原工会俱乐部的平房内。

  1964年至1966年,全县基层图书室已发展至30个,藏书两千册以上的有氾水、山阳、鲁垛等乡文化站。

  1967年,文化馆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馆,图书、博物为下设图博组。

  1979年1月,陆书香同志从山阳文化站调进文化馆任副馆长,负责图博工作。

  1980年1月,时县文教局宣布图书馆与文化馆划开单独建制,恢复了图书馆,其行政、业务与文化馆分开,成为全县唯一国办公益性公共图书馆,馆址位于县城叶挺路127号平房内。4月,建立临时用房,恢复少儿阅览室。时工作人员6名,财政拨款包干经费1.2万元。

  1981年3月,图书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简本)类编图书,停止《中小型分类法》使用。10月,扬州古旧书店购买《宝应图经》、《宝应县志康熙志》、《盐城县志》等各一套。12月,崔建华同志由部队复员调进图书馆工作。

  1982年10月,县委决定县体育场划地建筑图书馆888平方米综合楼一幢;省拨基建补助款七万元;美籍华人郑文焕先生增图书馆《野生动物新百科全书图鉴》一套。

  1983年11月,陆书香同志任图书馆馆长,调进王汉民同志任副馆长;调进宋志耘、夏小明等同志进图书馆工作;图书馆综合楼正式开工。

  1984年12月,图书馆888平方米三层综合楼竣工,经验收交馆使用;时工作人员10名,财政拨款包干经费1.5万元。馆内设置外借、综合阅览室、采编、业务辅导、古籍书库、基藏书库等部门。

  1985年1月,与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明代邑人陕西按察使仲本夫妇不腐尸及出土文物展;2月,增设录象放映点,外借、综合阅览室迁至新楼开放,并添置书架、桌椅及图书等设备,举办《文物普查成果展》、邑人《成砺志年画展》;5月,古籍书库、基藏书库迁至新楼,并与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珍奇动物与怪胎展,《新华日报》报道了本馆开放与展览的新闻,题目为:宝应群众看展览,明白近亲结婚害处多11月,崔建华参加电大图书馆学专业、夏小明参加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宋志耘参加扬州财会学校等学习;举办纪念经学大师邑人刘宝楠逝世一百三十周年暨学术研究座谈会,邀请南京大学副教授许维贤、扬州师范学院教授赵航、铁道学院教授唐文、武汉大学老师王庆元等参加,省文史委主任、政协秘书长洪泽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1986年2月,对外开放古籍、工具书、地方文献等资料查阅室;举办宝应历史文物展览,市人大主任钱辰芳等一行参观展览,《新华日报》作消息报道;3月,市图书馆在我馆召开全市图书馆采编工作研讨会,并赴淮安参观周恩来故居;出刊《图书馆工作》、《科技信息摘编》等不定期刊物;对外展出图书馆宣传画廊,并举办科技知识讲座。

  1987年3月,与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优生优育展览,《扬州日报》作消息报道;县政府拨款订购《四库全书》(现藏于县档案馆);评选优秀读者二十名,并发证表彰;经文教局批准,清理注销文革期间图书近两万册;举办乡镇图书管理员培训班;参加首次职称评聘申报工作;远同志由县实验小学调进图书馆工作。

  1988年,图书馆实行有偿服务,外借、综合阅览室按读者全年收折旧费4元;订购《古今图书集成》一套;参加省、市读书成果展,我县读者刘越先同学作品获全国少年文学奖证书;参考资料室被省文化厅评为集体读书成果展获市二等奖;崔建华、夏小明、宋志耘等学习毕业分别回馆工作;陆书香、陈宏庭、王汉民、张真等同志被市级评定为馆员职称,周树怀同志被县级评定为助理馆员职称,崔建华、秦平、成远、许广、宋志耘等同志被县级评定为管理员和会计员职称。

  1989年,编印《宝应县图书馆自然科学藏书部分目录》、《宝应县部分图书馆室1989年度报刊联合目录》,发放给厂矿企业科技人员和部分种、养殖专业户,深受大家欢迎;恢复少儿借阅室对外开放;举办首届红领巾读书征文和故事演讲大赛。

  现有藏书(含报刊合订本)十余万,其中古籍(列入国家善本书总目的善本书30种,293册) 文革合并于县文化馆,197911984年在县体育场南侧建900平方米的馆舍一幢,于1985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文化馆东侧向北100米处。新馆舍开放二十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在主管局正确领导下,图书馆的硬件投入与内部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与发展,添置了书架、阅览办公桌椅、图书、电脑等,购书经费从原来的一万元增加到目前七万余元。馆内现有在编工作人员七名,大专文化程度人员占70%,中级职称人员占80%,退休人员二名。馆内现有藏书(含报刊合订本)十余万册,其中古籍、民国文献、拓片等珍贵资源共一万八千余册,并逐步建立了以风俗民情、人物传记为特色的现代藏书体系,年新购图书近五千册,征订报刊近三百种,并逐步添置了部分电子文献。馆内设立了行政业务管理的馆长室、财会室、采编室、辅导部等和对外服务的外借处、成人综合阅览室、少儿借阅室、古藉资料查阅室等8个部门,年接待读者七万多人次,年书刊流通达十六万册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各类型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全馆除正常开展书报刊借阅、资料查阅、基层图书馆室业务辅导等阵地常规服务工作,并坚持实行全年365天无闭馆日开放制度外,还积极开展公益性社会活动,每年举办各类展览、读书征文、演讲、报告会、春节灯谜晚会等活动,参与活动者达万人以上。每年编印《科技与信息》四期,寄发到厂矿企业、乡镇文化站及各类经营专业户以及邻近县市图书馆进行交流,利用率达80%,同时积极为驻地部队、敬老院以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读者开展免费借阅服务,送书上门,设立馆外流动服务点、共建基层图书阅览室。积极配合主管局抽调业务骨干抓创建群文先进乡镇和乡镇万册馆工作,并配合教育局抓好全县中、小学校省级验收达标工作。

  通过多年来的工作与实践,县图书馆在为全县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称赞,取得了良好的办馆效果。1991年被省文化厅表彰为文明图书馆1997——1999年我馆外借处被省文化厅表彰为先进集体,1999年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三级公共图书馆1995年、1998年、2003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文明单位,多数同志分别受到省、市、县主管部门的表彰。

                         二00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上一篇: 这是本分类下的最后一篇文章
下一篇: 这是本分类下的最后一篇文章

版权所有:宝应县图书馆     您是本站第     位读者
地址:扬州市宝应县安宜北路1号   电话:0514-88283446  备案序号: 苏ICP备14015846号-1  【后台管理】网站维护:今日宝应网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030号